
存储芯片竞逐新时代技术变革下的国产突围与未来问想
谈到科技发展,其实大家都默认为数据爆发带动了存储芯片需求,新的行业浪潮其实已经悄悄开始了,比如AI的崛起带来了产业链的新改变,于是市场前景看起来比过去更光明,我认为,存储产业的核心突破,不只是产能扩张,更是把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推向了新高度。
先来看一个现象,其实无论数据还是算力,都离不开存储芯片,大家容易忽略一点,就是技术进步和场景升级,其实才是拉动需求高增长的直接动力,比如AI大模型兴起,其实带火了一批服务器升级,然后全球云服务商一拥而上,相关市场规模一再刷新,甚至,WSTS数据显示,2024年存储芯片市场规模达1655亿美元,预计2026年直接冲上2148亿美元,增长速度超预期,这不仅因为数据量大,更因为技术形态在变革。
其实技术更新才是最大变量,以前数据中心更在意容量和可靠性,现在为了AI应用,还得追求超高读写速度,现代AI训练需要海量并发读写,这对存储芯片的耐久、延迟要求特别高,比如OpenAI的GPT-4模型训练时,一台服务器每天数据写入超过10TB,存储芯片能否长时间稳定工作,决定训练能否顺利进行,而这正是国产芯片争夺高端赛道的机会。
场景升级刺激了企业投资布局,国内领军企业长鸿高科最近增资新存科技1亿元,表面上看只是跨界投资,其实背后是更深层的战略选择,因为长鸿高科原本是弹性体材料研发巨头,跨界切入存储赛道,说明企业已经从材料供应链向高端科技协同发展转型,这与新存科技专注国产三维相变存储芯片不谋而合,于是双方在资本和技术层面实现了互补提升。
新存科技的进步还不止于此,比如刚刚推出的新一代NM111内存级存储芯片,采用全自主知识产权三维集成技术,存储容量达64GB,读写延迟极低,耐久度比前作提高10倍,抗干扰性能大幅加强,这些指标甚至超过部分国际厂商同类产品,而且核心专利打破了国外企业长期垄断,于是国产芯片不再只是性价比的代名词,开始挑战顶尖性能和前沿创新。
除了产品创新,还有产业协同,比如2023年,古鳌科技与新存科技签约战略合作,内容包括存储芯片模组部件的加工和协同生产,这说明新存科技不仅在技术研发上突破界限,同时也在制造和产业链融合上率先布局,反过来提升了国产芯片的整体竞争力。
技术突破不只体现在单个产品创新,还在于更完整的产业生态协同构建,比如华中科技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参与了新存科技的研发合作,形成了产学研三方深度融合,教授缪向水认为“nm101”的问世,正是这种新型协作模式结出的产业创新果实,这也使得中国在新质生产力层面开始具备原创技术积累,抬高了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技术门槛。
再说一点国际视角,其实全球存储行业已历经多轮技术浪潮,比如2006年Intel和三星首推PCRAM芯片,打开了相变存储器赛道,随后,各家厂商各有突破,比如IBM专注于PCM多值技术,Intel和美光研究可堆叠型PCM,虽然后来Intel终止了傲腾内存业务,3D XPoint技术未能大规模商用,这些国际巨头的试水,其实验证了相变存储器具有颠覆性潜力。
其实目前PCM芯片在全球市场并没有大规模落地,像美国企业尝试了十几年都未能量产,而中国虽然入局较晚,却进步很快,比如时代全芯已经拥有PCM量产能力,可惜江苏淮安晶圆线因良率低和亏损严重申请破产,说明行业高速扩张尚面临不小挑战,但不管未来如何,至少部分企业已开启了国产存储芯片的产业化进程。
这背后的深层逻辑在于,传统存储技术面临“性能墙”、及“存储墙”瓶颈,比如说NAND Flash容量有限,DRAM断电易失数据,所以业界更期待相变存储器可以成为服务器和数据中心的存储新解,3D PCM技术能否实现高密度、低延迟、多值存储,将决定它能否真正与DRAM/NAND竞争。
据相关机构预测,到2029年,三维相变存储器市场规模有望突破400亿元,技术成熟度和成本依然是推广路上的两大难关,谁能先把良率做高、价格做低,谁就能占据最大市场,更高性能的3D PCM有望替代部分服务器DRAM,实现AI和云数据中心场景的国产替代。
眼下存储芯片的变革,不只是资本和技术的较量,更是场景创新和产业协同的结果,新存科技依靠创新技术和产业联动,逐步实现了从核心材料到高端芯片的国产替代,未来谁能在技术、产能、资本三重维度协调发展,谁才能带动中国存储产业迈向全球舞台。
其实放眼未来,还有很多难题值得思考,比如存储芯片如何兼顾高性能、低成本和可持续发展?同时国产企业怎样突破国际专利壁垒以及产业链环节协作?未来AI普及后,数据安全和智能存储能否成为国产芯片的核心优势?存储产业的下一个增长引擎,究竟会由哪类原创技术点燃?中国企业能否真正实现由芯到云的全链自主?这些,值得我们继续观察,期待答案。
财盛证券-正规配资公司排名-股票金融配资-炒股交流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